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0章 珠聯璧合

“陛下怎麼會突然有增兵南直隸這種想法的?有人對陛下說了什麼嗎?”

張居正一臉疑惑地看著眼前的朱翊鈞,增兵南直隸?這可不在他們原先的計劃之中。

張維賢六年前把一大批京營廢物們帶到了江浙,這一操作大大啟了張居正,他又在接下來的幾年找了幾個藉口、又把一批吃空餉的廢物趕出了京城。

位置空了出來,張居正立刻興沖沖地從遼東、甘肅、甚至廣西等地選拔精兵強將,以這些精銳為骨幹,招募直隸地區忠良勤懇的自耕農、小地主子弟加入軍隊,力圖重建一支精銳而忠誠的中央軍。

朱翊鈞也沒有閒著,他提名了許多賦閒在家的年輕勳貴、宗室加入京營,成功在勳貴和宗室那邊刷了一波聲望和好感。

這些人能力差得一批,又從小對父輩貪汙腐敗的惡劣行徑耳濡目染,把這批人提上來,朱翊鈞用不了幾年就得準備二次重組京營。

但這些人很可靠,他們都是從小就進宮當差、為朱翊鈞鞍前馬後的自己人,宗親、勳貴的身份也決定了他們遠比普通人要忠於皇權,而且是忠於朱翊鈞個人。

而且任用這些人還能安撫利益受損的勳貴宗親們,不至於讓那些人遷怒到朱翊鈞身上,在成功親政並坐穩龍椅之前,朱翊鈞誰都不想得罪。

種種考慮之下,朱翊鈞最後還是捏著鼻子從矮子裡面拔高個,挑了幾個品行尚可、忠誠有加的勳貴宗親塞到軍隊裡,現階段的京營聽話比能打更重要。

至於守備紫禁城的禁衛軍?禁衛軍是太后的自留地,朱翊鈞和張居正根本不敢打禁衛軍的主意,直接跳過了這一步。

京營的整改已經步入正軌,接下來就是九邊了,俺答汗的陰影無時無刻不籠罩著大明北疆,那條老狗一天不死、朝廷就一日不能安心。

重建京營、整頓九邊、把漠北蒙古和遼東女真重新納入大明的控制,這才是大明未來起碼十年之內的既定國策,朱翊鈞怎麼會這個時候要求派兵到南直隸去的?

朱翊鈞也沒有多說什麼,只把桌案上一大堆題本推到了張居正眼前。

“這是南直隸應天府尹和南直隸知府、知縣們三年來的題本,朕命人從裡面摘選出了些關鍵的東西,看看吧。”

張居正掃了山一樣的題本堆一眼,果斷從裡面抽出官職任免、財政報表和戶籍冊,這三個資料最能反應出一地問題所在,一盞茶的工夫過去他就有了結論。

“陛下想說南直隸出問題了?關於農民方面的?”

“先生怎麼知道朕想說的是這個?”

朱翊鈞頓時大為驚奇,他自己是嘗試過的,如果不靠祝廣昌和穿越者這兩個金手指,他必須有意識地把錦衣衛、地方太監、御史言官們的題本全看一遍。

他還是有意識地去查詢相關資訊,就這樣尚且花了三四天的時光、頭都掉了一大把,張居正這才用了一盞茶的工夫,他是怎麼做到的?

“臣一直覺得奇怪,南直隸根本沒有多少可供開的耕地,而且......而且士紳們的稅從來是收不齊全、甚至根本就收不上來的,怎麼可能一連三年都出現穩定的稅收上漲,還主要集中在商稅上。

更關鍵的是丁口的減少和官員處理案件的增多,百姓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告官,百姓生靈塗炭而題本上卻安樂祥和,南直隸出的問題很大、大到地方官不敢往上報的程度。

這些臣早就已經注意到,方才不過核實一下資料罷了。”

張居正仍是那副不卑不亢的淡然模樣,這種程度的資訊提取對他來說不過是基本操作罷了,他要是連這個都看不明白,底下的大臣就更得欺負他了。

聽完張居正這一席話,朱翊鈞不禁有些慚愧地苦笑一聲,虧他還要靠祝廣昌這個小號到處奔走,再配合自己的歷史知識才能現端倪,原來張居正早就盯上南直隸了。

地方官為了保政績不敢說實話,稅賦上不僅沒出問題還年年攀升,這樣的“模範省份”朱翊鈞巴不得再多幾個呢,怎麼可能想到光鮮資料後的貓膩。

這就是天子最大的難處所在了,朱翊鈞每天聽到帶著各種目的、來自各方勢力、或真或假的訊息太多,天子的眼睛看不到眾生疾苦,只看得到桌案上精心裝裱起來的一封封題本。

他必須從這些真真假假的資訊中分析出關鍵所在、找出自己想要的那部分,否則遲早會被底下的大臣當成猴耍。

很多時候大臣們跟狗是一個道理,主人身強體壯又捨得給肉吃,他們就如狼似虎地衝出去替主人撕咬敵人;如果讓他們察覺到了主人的軟弱,那他們就立刻玩起了消極怠工、欺下瞞上的伎倆。

因此君主絕不能讓臣子現自己的虛弱,要麼如明太祖、成祖一樣實力過硬;要麼像嘉靖帝一樣故弄玄虛、以權術御人;要麼就得像隆慶帝一樣垂拱而治,懂得怎麼提拔忠誠肯幹的臣子。

幸好眼下還有張居正這尊大佛在前面頂著,能騙過這位狠人的大臣可不多,朱翊鈞當即欣慰地笑了笑。

“朕就知道自己永遠可以相信先生......不瞞先生,關於南直隸朕也已經有了腹稿,請先生過目。”

張居正立刻端正了神情,畢恭畢敬、甚至可以說敬畏有加地從朱翊鈞手中接過了那封書信。

這樣類似的戲碼已經在六年裡上演了無數次,每當張居正為大明下一步該走向何方感到迷茫時,朱翊鈞就會笑眯眯地從袖子裡掏出墨跡未乾的一封書信,他表現得就像一位能未卜先知的神明。

朱翊鈞可怕的大局觀和執政能力給張居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位少帝絕對算得上一位思想上的巨人,他能撥開五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迷霧,讓大明按自己的心意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但朱翊鈞同時也極為謹慎保守,他習慣了躲在張居正身後操縱朝政,小心地避免讓任何怨恨集中到自己身上,對任何危害自己統治的因素都如臨大敵。

如果沒有張居正這樣忠誠強悍、敢於為朱翊鈞攬下眾人怨恨的輔,朱翊鈞這六年來很可能什麼都不會幹,他太看重自己的皇位、也顧慮地太多了,成大事者不能太過惜身。

不過這對一個十六歲的少帝來說已經很不錯了,通讀完朱翊鈞連夜書寫的計劃大綱,張居正欣慰地摸了摸自己的鬍子,在國策制定方面、朱翊鈞從來沒讓他失望過。

“陛下永遠是如此聖明燭照,朝中每有大事生、臣慌亂不已時,陛下就已經準備好了全套的解決方案,有這樣的聖君在位,實在是社稷和百姓之福啊。”

“既然先生也認可朕的提議,那就趕緊讓張維賢從江浙帶兵趕過去構建防線......”

“臣的意思是,不如就讓南直隸亂一亂吧。”

喜歡大明天子的造反日常請大家收藏大明天子的造反日常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