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人是名人,事是大事

年年難過年年過

1987年,春節晚會成功了!

1988年,春節晚會又成功了!

1989年,春節晚會同樣也成功了!

簡而言之,從1987年開始,直到現在,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再也沒有出現過像1985年那樣的大的失誤,可以說是年年成功;不過,也再沒有出現過像1984年或者1986年那樣的大的轟動,在這個意義上又可以說是年年都不那麼成功,僅僅是沒有失敗而已。

用電視臺一位領導的話,叫作——

“年年都及格,能過關,出不了大彩,也塌不了大臺。”

若借一副對聯來形容,正所謂——

“年年難過年年過,事事無成事事成。”

為什麼年年成功?

——總結了經驗,吸取了教訓,摸清了問題,找到了辦法,熟悉了情況,掌握了規律,由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

為什麼年年又都不那麼成功?

——我覺得,可能因為大家對春節晚會都習以為常了。

觀眾反正是習以為常了。

每個大年三十都必定有一臺熱鬧、紅火的晚會,歌星、笑星濟濟一堂,不看節目,光看模樣就夠喜興的,好歹是個節日氣氛唄!電視機就那麼開頭,喝酒,吃飯,聊天,打牌,該幹什麼幹什麼,遇到喜歡的明星、愛看的節目也多少看幾眼,兩不耽誤嘛!

也曾有人在報上撰文建議取消春節晚會,遭到絕大多數觀眾的反對,倒不是大家對春節晚會有多麼偏愛、有多麼捨不得,只是因為吃年飯、放鞭炮、看晚會已經成了春節這個傳統節日的傳統內容,有了它倒不覺得什麼,猛不丁地去了它還真有點兒空蕩蕩的……唉,甭管怎麼著,有總比沒有強唄!

前幾年春節晚會一播出,沒有人動員,不用誰號召,大量的觀眾來信就湧進了中央電視臺,不管是表揚、是感謝、是建議、是批評,都體現了觀眾對晚會的熱情關注,這種熱情可是千金難買啊!

這幾年搞起了“我最喜愛的晚會節目”有獎評選,選票是現成的,在上邊打個勾就行,也受不了多大累,而且還有獎——就這樣每年收回的選票還越來越少,這反映了觀眾對晚會的一種冷漠,最可怕的就是冷漠啊!

演員反正是習以為常了。

上過多次晚會的明星們過了國慶就開始準備節目,過了元旦就開始集中排練,他們無須再透過晚會來“出名”,但必須透過晚會來“保名”,他們參加晚會已不再是“新聞”,但如果不參加晚會卻會引發出無數“新聞”——陳佩斯有一年因為在外地趕拍電影沒有參加春節晚會,竟接到觀眾的詢問信件數百封,有關他的種種傳言也不脛而走!

明星們對參加晚會好像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演出的節目只要不“傷腕兒”(破壞名聲)就謝天謝地了,很少看到過去那種為了一句臺詞跟導演爭得面紅耳赤的情景,也很少聽說誰再為了一個音符半夜三更地去敲作曲家的門了。

晚會一結束,大家都鬆了一口氣,急急忙忙找車回家,爭取能跟家人團聚一會兒。孩子多半早睡了,妻子可能還伴著鞭炮聲在家苦等,兩人親親熱熱地商量著節日期間的日程安排:初一有演出,初二探朋友,初三是先去你媽家還是先去我爸家,初四是先看你二舅還是先看我三姨……只是很少有人再像過去那樣一到家就心急火燎地四處掛電話,再三再四地徵詢別人對自己當晚演出的意見了。

至於那些還沒有上過晚會的新星們,仍然在千方百計地爭取一次參加晚會的機會,打電話,遞條子,求同行介紹,找導演自薦……不過他們的積極性也遠沒有前幾年那麼高漲——前幾年的晚會的確可以使許多新星一炮打響、一夜走紅、一舉成名,如今的晚會早已失去那種轟動效應了。

春節晚會的導演和劇組反正是習以為常了。

整個晚會由誰來設計,誰來撰稿,誰來作詞,誰來譜曲,誰寫相聲,誰編小品,大致都心中有數,甚至早已約定俗成:“撰稿找閻肅吧!要不韓偉……開頭的歌曲聯唱找溫中甲,電話號碼我這兒有……你讓梁左後天來,談姜昆的相聲……石林的小品怎麼樣了,聽說他今年弄的這塊活兒還行……回頭再給那誰打個電話……”

至於晚會該找哪些歌星,哪些笑星,哪些新星,哪些舊星,哪些中國星,哪些外國星,也都大致摸索出了一定的經驗。這還真不能怪他們墨守成規,就以小品為例,假如不找陳佩斯朱時茂,不找黃宏宋丹丹,不找趙麗蓉,不找趙本山……那觀眾能答應嗎?那整個晚會還不是自己找“砸”呢嗎?

還有晚會的開頭結尾,節目順序,前後銜接,中間過渡,何處高潮,何處起伏,何處出彩,何處動情,多年來也都摸出了規律,大致是錯不了的。

晚會還要照顧到方方面面:音樂舞蹈,戲曲曲藝,少數民族,少年兒童,工農商學兵,東西南北中,各自應占多大比例,導演早已胸中有數了。

要是說到服裝道具,燈光佈景,音響攝像,舞美化妝,乃至如何組織,如何管理,衣食住行,送往迎來,晚會工作人員中不乏十年元老,早就爛熟於胸,不在話下了。

甚至就連中央電視臺也反正是習以為常了。

春節晚會已經列入日常工作計劃,每年一進入夏季就開始物色導演和主創人員,一進入秋季就開始把劇組的班子搭起來,一進入冬季就開始一輪一輪地審看節目,一進入臘月,中央電視臺的主管副臺長(洪民生同志)和文藝部主任(鄒友開同志)就開始一天幾次往劇組跑,廣播電視部的部長(艾知生同志)和主管副部長(王楓同志)也開始一週幾次來劇組聽彙報,看演出,討論節目,處理問題……

時間一長,我估計連領導們也總結出了經驗:這審看晚會節目千萬急不得惱不得,講究先松後緊,先寬後嚴,開頭兒節目多多益善,然後才有餘地一個個把關篩選,修改提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尤其不能小看晚會直播前的一兩個星期,往往有好節目如同一匹黑馬專在這時候冒出來,所以這時的領導們也往往對新出現的節目特別注意,從不借口時間緊迫而拒絕審看——哪怕到直播的前一天!

艾知生部長有一句名言:“春節晚會要是砸了鍋可比彩電中心著了火都讓我著急!”其實他的這種擔心也沒太大必要,因為如今的春節晚會早已不可能出現大的失敗,正如它也不可能出現大的成功一樣。

因為一切都習以為常了。

莫非,就不想改革、不想創新、不想突破、不想提高嗎?

當然想。觀眾,演員,導演,電視臺,都想。朝思暮想。

可是——難哪!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出門不知行路難。

以我近年來參加春節晚會創作的親身體驗,深感這臺晚會的改革之難,創新之難,突破之難,提高之難,難於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