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逝者之書(出書版) 第11節

因為車輛內部的構造不同,所以車內人員在發生交通事故時產生的損傷也不同。但是任何車輛都有方向盤和安全帶這兩個形態特殊的物件。所以研究方向盤造成的損傷和安全帶造成的損傷,有的時候也對法醫學分析存在積極作用。

三、其他車輛損傷

道路交通的構成,不僅包括汽車、人、路,還有其他種類的車輛,比如摩托車、電動車、腳踏車等兩輪車,電動或機動三輪車等。這些車輛相比於汽車,在發生交通事故的時候,更加容易使人受傷,且損傷更加嚴重,通常是以多處骨折、顱腦損傷等摔跌性、撞擊性損傷為主。尤其是摩托車,車速快、設施差,如果不戴頭盔或者騎車載人,一旦發生交通事故,非死即傷。據文獻報道,摩托車事故死亡率比汽車要高出二十多倍。

法醫研究交通事故損傷也非常有必要。在老秦的小說《屍語者》“死亡騎士”一節中,老秦就寫了一起偽裝成交通事故的殺人案件。對交通事故的案件性質進行分析,是法醫勘查疑似交通事故現場的重中之重。另外,對於交通事故發生之後,是否存在二次碾壓等故意殺人的行為,也是法醫的判斷重點。在有的交通事故中,還需要法醫來判斷誰才是駕駛員。

舉個例子,一輛汽車在夜晚行駛的時候,突然衝出隔離帶,翻入路邊河中。雖然車內五人都從車裡爬了出來,但是因為受傷、體力透支的原因,除了其中一人,其他全部溺死在水中。交警從水中打撈上來一輛車和四具屍體。那麼,誰才是駕駛員呢?是四名死者中的一人,還是那名倖存者呢?最終,法醫根據倖存者身上的方向盤損傷和手剎、引擎蓋按鈕等特殊部位造成的損傷,確定了倖存者在出事的時候就坐在駕駛室裡,也就是說,他就是駕駛員。於是倖存者不僅要承擔交通肇事的刑事責任,還需要向四名死者家屬進行民事賠償。

自救×小劇場

小白:“師父,每年的非正常死亡案件裡,什麼死法最多呢?”

聶之軒:“當然是交通事故。”

小白:“每年有這麼多交通事故?”

聶之軒:“各地執行的政策不一樣,有的地方交通事故死亡的鑑定工作是由公安機關的法醫進行的,而有的地方則是由交警部門委託第三方機構進行。咱們南安市就是後者,所以你可能並不知道咱們南安市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數量。”

小白:“我經常關注微博上展示的交通事故監控影片,有的真是觸目驚心啊!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訓,為什麼人們都不引以為戒呢?”

聶之軒:“隨著交通安全意識宣傳面的拓展、宣傳力度的加大,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樹立了牢固的交通安全意識了。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車輛越來越多,道路情況越來越複雜,交通事故還是無法完全避免的。”

小白:“考駕照時科目一就是考交通安全法,難道這樣還不能讓法規深入人心嗎?”

聶之軒:“當然,預防交通事故的第一法寶就是嚴格遵守交通安全法。可是,交通事故的發生,不僅僅是機動車駕駛員一方的問題,有很多交通事故的發生源頭是行人、非機動車駕駛人甚至是乘車人。所以,為了更好地預防交通事故,咱們都要認真學習交通安全法,而且要對法律足夠敬畏,嚴格遵守法律。”

小白:“加大處罰力度,會不會好一些?”

聶之軒:“這些不是我們考慮的問題。不過,我們不僅要學法、懂法、守法,還要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要樹立牢固的交通安全意識。駕駛員要從學駕駛的時候就培養正確的駕駛習慣,善於總結駕駛經驗,鍛鍊應急處置能力。而作為行人,則要培養良好的自我保護和緊急避險的意識和能力。有很多交通事故,都是一念之差、一著不慎而導致的。在複雜的道路交通環境中,時刻保持冷靜、清醒、警惕,就是最好的護身符了。”

小白:“冷靜,對對對,有很多交通事故都是因‘路怒症’而起的吧?這些‘路怒症’似乎就不是單純的‘過失’,而有一些‘故意’的成分了。”

聶之軒:“對,除了意識、能力,就是心態了。良好的駕駛心態,可以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當然,你說的‘故意’的成分,不僅有‘路怒症’,還有酒駕。嚴懲酒駕,醉駕入刑,這些都是早就應該做的事情。不過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會鋌而走險,這是我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

小白:“看來,營造一個和諧安全的交通環境,還真是任重而道遠啊。”

聶之軒:“從你我做起吧!”

第17章 第十七案 一吻致死

在新婚之夜,新郎忍不住狂吻了新娘的頸部,慢慢地,新娘沒有了聲音。

今天是夏曉曦的大日子,她終於要舉行婚禮了。

從小到大,夏曉曦都平凡無奇,從來不會成為什麼場合的主角。這是第一次,夏曉曦今天一改以往的樸素打扮,穿上盛裝,顯得格外光彩奪目。

今天的夏曉曦真的很開心。

親戚朋友來了好多,酒店的大堂裡足足坐了二十桌人。夏曉曦和新郎一桌一桌地敬酒,雖然喝的是白開水,但她也不知不覺地就“醉”了。

過度的興奮以及連續的應酬,讓這一對新人疲憊不堪。尤其是新郎,他在同學那幾桌,被逼著多喝了幾杯白酒。疲憊加上酒精的作用,這對新人甚至在回新房的車上就快要睡著了。

回到了新房,新郎迫不及待地把夏曉曦抱起,在她的頸部狂吻了一番。夏曉曦吃癢,嬉笑著掙扎。越是掙扎,新郎越是不依不饒,吻住夏曉曦的頸部不放。

慢慢地,夏曉曦不再掙扎,也沒有了聲音。昏昏欲睡的新郎並沒有想進一步做什麼,見夏曉曦已經睡了,他也翻了個身,和衣躺在夏曉曦的身邊,呼呼大睡。

只是新郎在朦朧之中,感覺自己牽著的夏曉曦的手,好像有一些冰涼。

新郎一覺醒來,已經日上三竿。他揉著惺忪的雙眼,推了推身邊的夏曉曦。這一接觸,他感覺到了明顯的異常。夏曉曦原本豐滿、富有彈性的身軀,此時變得冰涼而堅硬。新郎試著不往那方面去想,但是眼前的景象已經證實了最壞的結果。

夏曉曦已經死了。

警車包圍了新房,幾名警察圍著嚇得瑟瑟發抖的新郎詢問著什麼,另幾名警察攙扶著呼天搶地的夏曉曦父母,防止他們悲傷過度,也防止他們毆打新郎。

在現場進行屍表檢驗後,聶之軒什麼也沒有發現,只能排除夏曉曦死於機械性窒息和機械性損傷。但是這樣的一個封閉現場,這樣一個生前體健的女子,她究竟是如何死亡的呢?

現場的局面看起來充滿了悲慟,但是卻隱藏著危險。孃家人和婆家人之間的矛盾一觸即發。孃家人認為自家的孩子被殘忍害死,而婆家人則認為夏家嫁了一個有病的孩子過來,讓他們來承擔責任。

“這種情況,法醫在現場什麼也不能說。”聶之軒對小白說。

解剖室裡,聶之軒對夏曉曦的屍體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解剖檢驗,發現婆家人和孃家人說的都不對。

夏曉曦不是被人殘忍害死的,她的全身沒有致命性的損傷。

夏曉曦也不是個有病的孩子,從組織臟器形態來看,即便不去做組織病理學檢驗,也大概能確定她是個健康的人。

在排除了所有常見的死因之後,一塊紅色的印記解開了聶之軒的疑惑。

在夏曉曦頸部右側,有一塊殷紅的紅斑。用現在時興的詞兒來解釋,這是新郎給她種下的“草莓”。然而,正是這一塊“草莓”,要了夏曉曦的命。

最後,聶之軒判斷,夏曉曦是頸動脈竇受到了壓迫,致使心跳、呼吸驟停而被抑制死。這,是一場意外。

案情×剖析

抑制死

抑制死是一種非常少見的死亡原因,但是因為它出現得急驟,而且不可預見,所以極易引起誤會、不理解以及輿論的廣泛關注。在醫療活動當中,有時也會突發抑制死,從而造成死者家屬的誤解,引發醫療糾紛等。

什麼是抑制死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種非常少見,但是每次出現,都會引起不小波瀾的死亡原因。

抑制死,是指由於身體某些部位受到輕微的、對正常人不足以構成死亡威脅的刺激或外傷,透過反射在短時間內令心跳停止導致的死亡。屍檢一般不會發現明確死因。

在1894年,兩位醫學家勃羅亞德爾(Brouardel)和貝納姆(Benham),報道了一些在喉部或心前區受到顯著輕微的打擊後突然死亡的病例。他倆第一次在報道中提出了“抑制死”這個名詞。經過一百多年的醫學實踐和法醫學實踐,這種死亡原因也被大量的實踐案例證實。